80多岁的仇老师在家表演评书。记者张悦/摄
72岁的杨奶奶从9岁开始唱花灯。记者张悦/摄
亚洲艺术节正式在昆明开幕,来自11国的顶级艺术家在昆明献艺。人们欣赏众多国际艺术瑰宝的同时,别忘了就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一直在为昆明乃至云南民间艺术传承默默地贡献,五华区还选出了10名具有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仇炳堂
坚持说书52年
在云南说书人中,仇炳堂绝对算是一位标志性人物。昨天,在仇炳堂老人家里见到他时,除了听力不太好外,其言行举止很难让人相信他已有82岁高龄。
据仇炳堂回忆,1961年,昆明市文化宫举办了评书员培训班,培养青年业余评书演员。那时,仇炳堂在现在的云南建工集团上班,征得单位同意后,他正式报名开始学习评书。自文化宫培训班毕业后,他更加迷上了评书。
1968年,为了治耳病,他去了北京,一上火车,就开始说书打发时间,吸引了众多的旅客。在北京去北海公园游玩时,索性站在一个棚子里就说上了评书,被人举报为“疯子”滋事,以至于招来了警察。
至今,仇炳堂已坚持业余说书52年,讲过1万多场,听众不下100多万人次。“剩最后一口气,也要把评书说下去 。”临走之时,仇炳堂老人家指着印在自己名片背后的人生格言说。
民族民间舞蹈艺人杨美淮
自费传承民族文化
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杨美淮,今年已72岁,在多年传统花灯艺术表演中,一直坚持用最传统的老花灯调演唱。为让更多现代都市人欣赏、学习老花灯调和昆明扬琴,她还自费10余万录制了数千张光碟,赠送给观众和地方戏爱好者。
杨美淮9岁的时候,就很喜欢昆明花灯,经常跟着大人们身后转。很多花灯调,听着听着就学会了。在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可以登台表演花灯了。
1986年,杨美淮在五华区文化馆学习了猪八戒背媳妇、蚌壳戏渔翁、毛驴等传统表演。《猪八戒背媳妇》是她的拿手戏,表演时她身上套着猪八戒的壳子,一人饰演两个角色。
昆明扬琴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杨美淮虚心向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扬琴艺人杨银辉(已故)学习扬琴。经过多年刻苦学习,掌握了《杜十娘》等一批扬琴传统曲牌。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传播,除了大量演出外,还需要让年轻人和各阶层的人了解、接受。对那些上班族和不能到现场观看表演的人群,我就用光碟的形式来传播。我自费录制的3000盘光碟,基本上是送给花灯爱好者和山区喜欢花灯的群众了。”杨美淮说。(记者伏立群)
五华区10名具有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评书艺人——仇炳堂
剪影艺人——汪 元
竹雕刻艺人——庄 荣
土陶艺人——王俊涛
风筝制作艺人——戴永庆
民族民间舞蹈艺人——杨美淮
音乐艺人——刘汝惠(小调)
方言相声艺人——缪以煊
装裱艺人——张惠玲
资料保存者——陈子云
信息港微信公众号
信息港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