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 file /news/ssi/news-form.html is not exists! Include file /news/ssi/news-user.html is not exists!
Include file /news/ssi/center-adv-one.html is not exists!
Include file /news/ssi/news-interactive.html is not exists!
“国礼”建水紫陶10年价格翻10倍 老作品市价十万元
2013-08-13 08:52:18      来源:昆明日报-昆明信息港

紫陶制品身价翻倍。记者孟祝斌\摄

    有多少人知道,云南产曾经是“国礼”的最佳选择。比如云子,斑铜,以及本期为您介绍的“建水紫陶”,这些云南产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悠然地书写着本身的传奇。

    特点

   将文人的字画移于紫陶之上,是建水紫陶的特有之处,以陶为纸,装饰上融入书画家强烈的个人风格,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落墨后,再由熟练的雕刻工人采用阴刻阳填的方法将文人字画保留下来,无论飞禽走兽,花草鱼虫,还是琼楼玉宇,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

    起源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真正的建水紫陶产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在1921年,建水艺人向逢春制作的陶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美术奖。

    民国27年(1938年)至1962年,建水紫陶从私营到政府接管,经历了数次兴衰更迭,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创业之路。

    1963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阿尔巴尼亚,曾带去建水紫陶工艺品花瓶、挂盘、汽锅等作为“国礼”。

    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建水紫陶已是年产值达2.5亿元的产业。

    市道

    “2004年至今,近10年时间,总体来说,建水紫陶价格翻了10倍有余。”提起紫陶的发展,建水紫陶研究会会长谢恒心里有一本账,他脱口而出一组数据,近10年,这个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产业数量,2004年只有6家人,现在有300多家。其次年产值,当年只有200万元左右,现在高达2.5亿元。

    建水紫陶市场价格翻番,主要还是在近5年,随着建水的基础交通通车、省政府对该产业的重视,紫陶开始走出建水,走出云南。近年来,该产业吸引了很多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画家投身其中,更是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早在50年代初,云南建水紫陶与江西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曾同应国家轻工部之邀晋京参加全国轻工产品博览会而盛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如今建水紫陶整体产业虽然还不能与紫砂产业相比,但是正在慢慢回归四大名陶的价值。

    精品

    谢恒说,目前,紫陶收藏分两种,一种是清民时期建水名家作品,以向逢春、王定一、叶子湘等为代表的大师遗作,该品种最稀贵;这批人也是建水紫陶最早的奠基人,如果品相完整、40公分左右的作品,市场价大约在20万-30万元/件。

    还有一种是,当代大家和实力名家作品,比如陈绍康、谢恒、刘也涵、向炳成、向进兴、陈学等。谢恒介绍说,该品种当前保值、升值前景可观,一件作品大约为7万-8万元/件,“目前,做紫陶壶市场价值比较高的,比如陈学,一把壶市场价约在6万元。”

    升值

    紫陶今后还有升值空间吗?谢恒说,当然有,现在明清时期的精品都到几十万、几百万了,加上近年来成倍的增长,可以想象,未来紫陶的升值空间有多大。不过,紫陶的发展和其赋予的文化属性有关,所以市场价格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需要找对路,选对收藏的档次,才能决定升值的空间。”

    紫陶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复兴的传统艺术,基础还很薄弱,尚未形成一条稳定的产业链,市场的知名度和接受度都不高。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市场行情有所上涨,价格开始提升,但与紫砂、瓷器、字画、珠宝等文化艺术收藏品相比较,其价格仍然十分便宜,未来升值空间相当可观。

    品鉴

    欣赏建水紫陶,需要观其形、察其色。

    首先需要看它的外形是否准确,装饰是否到位,然后看成色。通俗来讲,紫陶的成色基本可分为五种:阳刚色(传统的紫陶颜色),花色(也可称为杂色,一般是黑红相杂)咖啡色(也可称为板栗色),黑色(净黑色的紫陶成品不常见),窑变(最为难得的成色)。

    建水紫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可分为一般实用器、工艺品、艺术品。作为收藏级的紫陶作品首先是工艺美术品,要求泥料好,烧成好,温度要烧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材质美,成品质地致密,叩之声音“当当”,陶感要足。作为艺术品的紫陶是允许有缺陷的,更是不可复制的。(记者 吴双红)

Include file /news/ssi/news-praise.html is not exists!
编辑: 孙红亮 责任编辑: 徐婷
Include file /news/ssi/news-netizen-comment.html is not exists!
Include file /news/ssi/news-float.html is not exists! Include file /news/ssi/news-reserved1.html is not exists! Include file /news/ssi/news-reserved2.html is not exists!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