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将近10点,小林终于收工回家,这一天“简直快要崩溃了!”整整一下午,他带着4个5岁的孩子拍摄平面广告,一会儿这个哭,一会儿那个闹,一会有人要上厕所……他在商家、家长和孩子中间忙得团团转。
小林的职业是“童模经纪人”,他是孩子们口中的“小林哥哥”,是个大学毕业两年在北京谋生的年轻人。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因为在小林心中它是一个“朝阳产业”,“童模的需求量现在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儿童产品,很多商家,包括房产开发商和车展,都喜欢请小孩做模特,做广告来吸引眼球。”
随着“童模”的火爆,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目前童模经纪公司大多存在合作关系不稳定、报价不透明、不签约等现象,一般童模都是临时接活,有的经纪人甚至压榨孩子的报酬提取服务费。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儿童保护并未作专门性规定,一旦发生利益纠纷,孩子的利益谁来维护?
现状
供需旺 半岁婴儿“报名”当模特
小林在微博上挂着“童模经纪人”的招牌,记者通过微博联系上了他,他笑言“这也算是给我自己打个广告,吸引想让孩子当童模的家长”。他经常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一些商家的信息,例如:“奥迪A6广告,需要3至10名会手语的小朋友,年龄5至8岁,男女不限。希望参加拍摄的小朋友,请私信我。”这招很有效,前来报名应聘的家长络绎不绝。
小林告诉记者,“童模”产业现在可以说是“供需两旺”,“大规模兴起用童模也就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原来只是一些儿童用品、童装品牌会请儿童模特,现在扩展到房展、车展这些大型展会,可能大家对成年人模特有点审美疲劳吧,美女反倒不如小孩受欢迎;还有牛奶、零食、甜品等食品企业,也大量使用童模;尤其是网店,不少卖儿童服装的店主,喜欢每一套衣服都找童模试穿拍照。”
而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对童模、童星的热衷和向往,使这个产业链更快地成熟起来。“找我报名的最小的孩子才半岁,家长希望孩子能出现在奶粉或者婴儿用品的广告中,说实话,我们不太愿意用那么小的婴儿,因为拍摄过程很麻烦,婴儿又不配合,也很娇气,万一病了,或者碰着,我们负不起这个责任。”
门槛低 无需才艺听话就行
小林表示,他们对童模的挑选标准可能一般家长并不了解,“并不太要求才艺,当然要可爱,上相,大方,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听话。”实际上,在拍照和走秀活动中,孩子充当的就是一个洋娃娃,或者一个衣服架子,并不需要什么才华和创造性,只要听话地任大人随便摆布即可。
据小林说,他手头掌握的童模目前有几十个,大都在3到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是最受欢迎的,是童模的黄金时代,一旦上学就不能随意出来接活了,而且接活的范围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小林所在的经纪公司,像他这样的童模经纪人有3个,其余的还有摄影师、化妆师、制作人等,一共不到10个人,规模不算大,而北京目前新组建的一些童模经纪公司基本都是这样的状况,甚至规模更小。“原来我们是做成人模特的,去年才转向童模的业务。”
小林所言不虚,记者在网上查到,现在童模经纪人和经纪公司为数众多,童模网站更是红火,这些网站上传资料和照片的孩子通常都有数百人,大多数是学龄前儿童,照片上很多孩子浓妆艳抹,搔首弄姿,等待着商家和经纪公司的挑选。
挣钱苦 拍摄6小时累得睁不开眼
曾有报道说抢手童模月收入上万,为此还引发了家长“拿孩子当摇钱树”的争议,童模的收入到底如何?小林告诉记者,绝大多数童模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收入,除非是已经小有名气的。“走秀一个月最多一两次,拍照多一些,一个月有可能10次左右,月收入大概2000到3000元。”这个钱挣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孩子吃苦受累,“很多家长光看到孩子风光挣钱,对需要吃的苦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小林告诉记者,童装“网拍”都是“反季节”拍摄。这意味着,在七八月炎热夏季里,商家就要拍摄秋装和冬装。“今年8月底,我带着一个5岁的孩子在朝阳区一家影棚里拍童装,从下午2时进摄影棚,孩子就被造型师、摄影师以及两名负责换装的工作人员团团围住,化淡妆、做发型、换装、换鞋……虽然吹着空调,在灯光的照射下,孩子穿着冬天的毛衣,还是出了一身汗。那天,孩子一直拍到晚上七八点,换了近百套衣服。最后,一直很听话的孩子终于忍不住抗议:‘我的眼睛睁不开了。’这种工作强度连大人都觉得累,孩子哪受得了。”听说那个孩子晚上回家就不舒服,后来还发烧了。
在童模的工作中,走秀算是“美差”,虽然都是一次几百元的收入,但是时间最多不会超过1小时。“前不久有个活动,一个童装品牌订货会通过我们找20多名童模走秀,每个孩子走10轮,展示10套服装。时间很紧,15秒钟就要换一套衣服。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在后台站着等待时不哭不闹,开场前10分钟不喝水等等,孩子基本都能做到。”
忧虑
无保护 法律空白人人都来吃一口
小林感慨说,“童模”现在已经供大于求,钱越来越难赚。
童模经纪人赚钱难还来源于竞争的加剧,记者在一些童模QQ群里打探到,有父母不惜辞职专门给孩子做经纪人,甚至身兼化妆、造型、摄影多重身份,自己去给孩子接活儿谈价钱。在QQ群里,还有消息灵通的家长不但给自己孩子做经纪人,还给群友们张罗,经常发布活动,非常活跃,其作用等同于童模经纪人,只不过没有注册公司。
而小林的另外一些竞争对手则是国际幼儿园或者国际学校的老师,他们最大的优势是手头有外籍或者混血孩子的资源。“外籍和混血童模非常受欢迎,他们的价格是中国孩子的好几倍,如果手上有5个这样的童模,那就一年啥事不干也不愁吃喝了。”据了解,由老师、家长等组成的“游击经纪人”势力在不断加强,也使童模产业的竞争更加复杂。
为了寻找更优异的童模资源,小林表示,坐等家长报名已经远远不够,他们现在还要充当星探,“主要是在一些育儿论坛、博客、微博上寻找漂亮小孩,没有外出活动的时候经常一天挂在网上,和家长们套近乎,说服家长让孩子到我们这里当童模。”在经纪人的不断“挖掘”下,童模的队伍还在不断扩大。
内幕
无签约 经纪人吃定“服务费”
大多数小规模的童模经纪公司并没有对孩子培训的项目,只要外貌可爱,不怯场,就可以直接上台表演即可。这也是童模经纪公司快速崛起和赚钱的一个窍门:不签约,成本低,吃佣金。
童星经纪公司选中一个孩子之后,会和他签订合约,投资包装,寻找各种演出机会,最后从童星的报酬中收取提成,这个过程时间会比较长,投入也比较大,童模公司则完全不同。“我们不和孩子签约,都是接一笔活儿结一笔账,每次都是有了活儿临时找他们。”至于为什么不签约,小林的解释是,“这样孩子比较自由,他们可以从我们这里接活儿,也可以从别的经纪人那里接活儿,不受限制。”实际上,不签约就意味着不用负担更多的责任,大多数童模经纪人和小规模的经纪公司真正的作用就是“中介”,从商家接到活,然后找孩子,他们赚取的是“服务费”,而不叫提成。
对于这个“服务费”是多少钱,小林表示不便于透露,算是商业秘密,但他表示,这笔钱是他们自己去找商家谈的,而不是从给孩子的费用里出的,孩子的报酬事先都会和家长谈好。但实际上,商家通常都是拿出一笔固定的费用作为请童模的广告投资,经纪人拿的多,孩子自然就会拿的少,这是一个简单的平衡问题。
被压榨 “锻炼孩子”成为借口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孩子碰上很“黑”的经纪人就会比较惨,按照这个行业一般规矩,经纪人和孩子一般是三七分成,但是因为童模这个产业现在很不规范,又都不签约,报酬、提成这些都不透明,有些经纪人能拿到和孩子报酬一样的“服务费”,这就等于五五分成了,基本就属于“压榨”了。
记者在一些童模论坛看到一些家长的说法,有些孩子被“压榨”得严重,辛苦拍片几个小时,才拿到50元的报酬,一些走秀甚至不给钱,只给孩子一些衣服或者玩具作为报酬。但是家长们似乎对报酬并不是特别在意,对孩子是否被压榨也不想追究,认为“孩子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好。”为了上某个知名品牌的电视广告,有些家长在报名帖子中还主动表示“可以不要报酬,希望孩子锻炼一下”。因为一旦上了电视广告,孩子很容易被人们记住,以后出名赚钱的机会有很多。从中不难看出,正是一些家长的心态给商家和经纪公司“压榨”孩子找到了借口。
不规范 发生纠纷孩子最受伤
然而,随着“童模”产业的愈加红火和恶性竞争的加剧,很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目前经纪公司大多面临尴尬局面,存在合作关系不稳定、报价不透明、不签约等现象,一般童模都是临时接活”,作为资深业内人士,“童星汇”艺术培训机构负责人吉庆表示,“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开始纷纷介入这项业务,本质上其大多不具备代理‘演员’的资格,行业规范比较乱,容易出现利益纠纷。”
一旦发生利益纠纷,由于没有签约,孩子的利益难以维护。青少年法律研究者、中国犯罪学会理事于国旦表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儿童保护并未作专门性规定。
据了解,禁止儿童拍摄广告或者参加商业活动,是司法领域的国际惯例。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