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 file /news/ssi/mobile-header-ssi.html is not exists!
首页 存档 正文
人才入昆遭遇“三重门” 背后是人才投资力度不够
昆明信息港    05-03 07:14:19
Include file /news/ssi/praise-mobile-ssi.html is not exists!

    求职者在招聘展位前记录用工单位的信息 资料图片

    ●追踪报道

    人才入昆遭遇“三重门”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利君在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三重门’,说到底还是政府对人才投资力度不够,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

    昨日本报刊登《人才入昆遭遇“三重门”》的报道后,不少读者和网民通过转发评论微博和打进热线电话形式进行了反馈。有人提出,政策应该因人而异,不能太死板,应该多学学成都的先进经验。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利君。

    陈利君分析,制约昆明市人才引进工作的难题主要有三个当面:首先,昆明市包括整个云南省人才引进渠道窄,多数人才靠通过关系或者推荐、自荐的方式引进,没有建立一套长效机制来保证人才引进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地长久继续下去;其次,昆明市经济实力有限,各单位经费紧张,没有一定的待遇,哪个人才愿意投靠?最后,岗位设计不合理,昆明目前缺少外向型人才、新兴产业人才和支柱型产业人才,这三类人才岗位都有限,也没有长远的设计规划。

    陈利君说:“人才不容易进来,走的时候也阻挡不了!昆明市吸引人才的不应该只靠四季如春的气候!”

    在采访现场,陈利君说起了同事小许遇到的事。“小许从北师大硕士毕业,家乡在云南,她还是回到昆明工作。现在有事业单位编制,可工资精打细算每月也就2200元。昆明工资水平不高,但生活成本奇高,她2200元工资当中得拿出一部分来租房,还要拿出一部分来吃饭,加上交通费用,这小女孩买化妆品的钱几乎要向家里伸手。这种待遇,人才怎么能留得住?现在她又考上了博士,考虑要往外地走了!”陈利君说。

    小许补充说:“我们班的18个人,有15个人留在了北京,因为北京市有便捷的交通系统、众多免费的公共资源,留在那里机遇也要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昆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得把目前在昆明的人才留住,把配套政策完善,科研实验室、科研团队和一份可观的科研经费都是必要的;其次,昆明要把每年上北大、清华的云南人吸引回来,这就需要更好的一个工作环境;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我们再谈吸引外来人才!”陈利君说。

    ●案例

    外地毕业生

    落户难让人对昆明缺少归宿感

    赵敏燕是甘肃人,2011年底随男朋友一起来昆明生活。

    男友考上了昆明的公务员,而赵敏燕却一直在人才市场奔走。她一直举棋不定,是因为想找一个能落户口的企业。

    现实情况是,在昆明除了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能获得集体户口外,其他企业都不能帮她解决户口。

    “来昆明之前,我曾在深圳的一个IT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那边的户籍制度非常宽松,专科学历、签订劳动合同就能落户,一下子就是深圳市民,逛公园不要钱,各种公共资源免费享用,大家的归宿感很强。昆明不同,我咨询了好多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他们说公安局早就停办集体户口,要落户必须先在昆明买套房子。”赵敏燕说。

    “8000元一平方米的房价,对于两个刚从学校出来不到两年的年轻人,这就像天方夜谭。”赵敏燕说。

    一个昆明户口对于赵敏燕来说非常重要。“不出意外,我们明年可能就会在昆明结婚。结婚后就会要孩子,要孩子又会面临上学的问题,所以我想尽早解决这个问题。实在不行的话,就宅一年,考一个云南的公务员。”赵敏燕说。

    ●观点

    云南城西人才市场总经理雷敬玉:

    民营人才市场应得到更大的扶持

    在云南城西就业市场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市场总经理雷敬玉拿着《人才入昆遭遇“三重门”》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实际上来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外地人并不多。有很多原因,必然包括了报纸上所说的‘三重门’。”

    去年,云南省人社厅一个干部到城西就业市场“督查工作”。督查期间,该干部对雷敬玉谈及“人才市场扶持资金”一事。“他跟我说,国家下拨了专项扶持资金给人才市场,以鼓励人才市场为城市发展做贡献。后来他又说,实际上这部分资金发不下去。”

    为什么扶持资金最后发不下去?雷敬玉认为:“一个民营人才市场要拿到这部分钱,非常难!要达到各种各样的条件,有一条不符合,就没钱。比如说,市人社局要求人才市场向昆明市各企业推荐人才,只要所推荐的人才跟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人才市场凭一份劳动合同就可以到人社局领100元。要求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非常困难!”

    雷敬玉描述,市人社局要求他拿劳动合同去领“扶持金”,可企业不给劳动合同,甚至连复印件都不肯给。企业说,劳动合同关乎商业秘密,不可能随便给你。拿不到劳动合同,就换不到钱,规矩是摆在那的,没有谁敢变通。

    “跟成都市的人才市场比起来,我们简直太落后了。成都市人社局低门槛地给当地人才市场扶持资金,所以他们的人才引进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可我们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门槛,有钱却发不下来。民营企业为人才引进作了贡献,到最后却只能自生自灭!”雷敬玉感叹道。

    ●声音

    “卖了老命

    感觉还是个黑户”

    网友“我煮的面很难吃”说:我拼命挤进这个城市,有了一个昆明户口,仅仅只是为了孩子读书,其实真对户口没任何兴趣。

    网友“云南千和律师事务所”:这是个大问题,可能你们都不知道,律师中很多都是集体户口。

    网友“热情荔枝儿”:我们也是集体户口,落不了户,孩子上学也成问题,感觉我们简直是卖了老命都还是个黑户。

    读者小张:户口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手续或者政策问题,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包容性和对外来者的接纳程度。我已经毕业两年了,现在户口还在人才市场托管,连续找的几份工作,所在单位都表示对户口问题无能为力。我现在就想,是不是我这一辈子都在昆明买不起房子,我就永远不能在这里落户了?

    毕业生小赵: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甚至连户口托管手续都不办,直接就把户口打回了原籍。我毕业后户口落回了老家宣威,我觉得有没有昆明户籍都一样。反正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最多也就是办有的事情时麻烦点。

    读者申女士:每个人来昆的方式不一样,情况不一样,有的人情况比较特殊。如果一个政策就把人都“堵”在外面,这很难让人对这个城市产生归属感。

    读者庞先生:对于“人才”的规定,范围和定义应该有所扩大,不要搞成难以惠及多数人的“精英政策”。

    ●一起来拍砖

    “门槛”高企,作为外来人才的你在创业和生活中,遭遇过什么样的难题而又无法解决,对此,你有何建议和意见?

    从今天起,我们将为广大读者搭建起讨论交流的平台,欢迎致电本报热线:0871—5353000参与讨论。(记者蒋若梅 王海涛)

编辑:    责任编辑:
Include file /news/ssi/float-box-mobile-ssi.html is not exists!
Include file /news/ssi/comment-mobile-ssi.html is not exists! Include file /news/ssi/tag-mobile-ssi-ssi.html is not exists!
相关推荐
Include file /news/ssi/recommend-mobile-ssi.html is not exists! Include file /news/ssi/reserved1-mobile-ssi.html is not exists! Include file /news/ssi/reserved2-mobile-ssi.html is not exists! Include file /news/ssi/reserved3-mobile-ssi.html is not ex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