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怀揣100元进菜场还真买不了多少东西。记者刘筱庆/摄
从6元钱才能买到一棵大白菜,到4元钱一棵的大苦菜,再到10元才能买到两三根大葱。可以说,无论是从东自西,还是由南到北,生活在国内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了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这从国家统计局日前披露的3月CPI中也可见一斑,若是说数据过于枯燥,那不妨看看新闻:奶粉、食用油、洗发水、成品油……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价格先后都涨了不少。
退休夫妇——
物价上涨开始节减开支
“儿女回来吃一顿饭至少要100块,只能我们老两口平时省省了。”
——退休工人 李阿姨
家住新闻路的李阿姨刚拉着买菜的小车从篆新农贸市场出来,里面放着新鲜的水果、蔬菜,她摇摇头说,最近物价上涨实在太厉害,眼看自己1000多块的退休工资就不够花了。
李阿姨和丈夫都是退休工人,两人退休工资加在一块还不到3000元,虽然收入不高,但之前退休生活也是过得有滋有味,每天除了做饭就是到公园参加合唱团和舞蹈队。然而,最近的物价上涨让他们的生活悄然起了变化,原来每个月还可以存个几百元,现在没到月底就没钱了,老两口不得不拿个小本子开始计算收支。
“以前小白菜一元多一公斤,现在一元钱三两,前段时间拿着100元进篆新可以买好多东西,现在买的只够孩子回来吃一天。”李阿姨叹气道,前几天她去买排骨,已经从30多元一公斤涨到40多元,最后只舍得买了一根,都要20元钱。
“就拿上个星期来说,我女儿、女婿回家吃饭,我给他们炖了猪脚,做了一个鸡腿,加上小菜什么的,刚好100元,孩子们吃完回去,我和老头第二天吃了一顿就没有了。”李阿姨表示,现在老两口已经开始节减开支,每个星期只有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才做大菜,平时就是青菜配萝卜丝,老头子想吃肉就放点肉末,“现在外面吃饭更贵了,孩子们回家吃饭的频率也增加了。”
而娱乐费用也省了一些,现在李阿姨的舞蹈队已经不参加了,每个月可以省30元买水果,以前老伴订的3份报纸也减少到1份,老年健康类杂志也砍掉了。
李阿姨算了一下,现在每个月水电煤气加上菜钱要1600~1800元左右,还不算柴米油盐,加上平时老年病需要的800元医药费,两个人的工资基本没有剩下的,手头比较紧,儿女看到这种情况,也把生活费从以前一个月500元加到了一个月800元。
职场新丁——
每个月工资都“白领”了
“现在就是月光族,但只要努力,相信以后一定不会缺钱。”
——未婚白领 小倩
在一家商会从事行政文秘工作的小倩一见记者面就开始感叹,去年从云南大学毕业后,她先是去了一家传媒机构上班,每个月收入都只有2000多元,明显感觉入不敷出,后来几经折腾才到现在的单位上班。
“现在还在试用期,月收入大概是3000元左右,虽然比之前的收入高了不少,可总还觉得钱不够用。”小倩说,虽然现在的收入相比之前的工作有所增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开支也是水涨船高:每个月交通、通信等费用在1000元左右,早餐和晚饭在家吃,但中午饭只能在单位附近吃,每个月需要500多元。“每周总还要和朋友、同学聚一下,上班以后大家又渐渐不AA制了,每次聚会吃饭要一两百元。”小倩说每个月的收入刚好够日常开支,若还和朋友逛逛街看看电影,就只能先刷着信用卡等下个月发工资还了。
“现在最怕就是收到各种请柬了,‘人情债’每个月都好几百元。”小倩是地道的昆明人,从小到大的同学就有好几百个,加上毕业以来先后在3家单位工作过,要好的同事也不少,这些朋友和同事恰好又在适婚期。这样一来,她每个月都能接到好几张各类请柬。
让小倩为难的是,虽然收入不高,但昆明消费却着实不低。“我前几天才去了趟上海,发现人家那吃东西都比昆明便宜。”小倩举例说,在上海吃碗面才6元,而在昆明吃小锅米线都要8元左右。“打车更贵,起步价11元,比周边省市都贵。”
“上班一年了,没有存下来一分钱,更别提买房子结婚这些事了,想着都头疼。”小倩说,相比那些家在外地的大学同学,自己已经很幸运。“起码我不用交房租,每个月至少能省点。”小倩说,虽说房价现在降了点,但相比自己的收入和存款,买房仍是遥遥无期的事。
年轻父母——
就怕孩子生病去医院
“两个人养一个还没读书的孩子,还是觉得压力很大。”
——昆明一国企职工 程先生
老程是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自称是个浪漫的人,在孩子出生前,每年都会和妻子去游览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周末去团结乡、安宁、富民等地摘各种应季水果更是家常便饭。
老程今年30多岁,和妻子在同一家单位上班,家庭年收入大约在15万元左右。“刚结婚那两年日子过得还不错,虽然每个月要还3000多元的房贷和800多元的车贷,但日子过得还算舒服。”老程说,自从儿子出生以后,原来惬意的日子就再也轻松不起来。
更让老程头疼的是,虽然自己两口子平时很注意照顾孩子,但儿子免不了会有点小毛病。
上个月,老程一家人休假去陕西探亲,回来后儿子就开始发高烧,后来又发展成了急性肺炎。“真是忙得人仰马翻,两个人轮着请假带儿子去医院,反反复复折腾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后来实在没办法了,还去妇幼保健院住了一周的院。”老程说,虽然家庭收入还过得去,赚的钱还够花销,但遇到孩子生病住院就很头疼。“我们两个人都没什么精力上班,本身单位就靠效益工资,这一折腾收入下降了不少,看病还花了1万多元。”老程说,儿子一开始在门诊看病,每天大概是200元左右,住院那几天一共花了4000多元,钱包都实在有点吃不消了。“好在有医保,还报销了一部分。”
虽然有了孩子以后,以前惬意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了,但老程却坦言很幸福。“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儿子,多辛苦多累都觉得值得了。”(记者 陆晓辉)